查看完整版本: 孔子的不惑
頁: [1] 2 3

indubusa1 發表於 2014-1-16 10:25 PM

孔子的不惑


子曰:吾,十有五,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
三十而立,很容易理解,應該是事業有成的意思;四十而不惑,什麼不惑?觀孔子的言論,應該是在道理上不惑,也就是說,他在四十歲時,對於人世間的道理想得很透徹,沒有疑惑。
為什麼孔子在道理上沒有疑惑了?應該是他找到了人世間可以充分地解決人世間的問題,而這個鑰匙即是禮,及形之於內的道德。只要人人有禮,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可以解決極大部分;只要人心遵從道德,則由人心引起的問題也得以解決極大部分。
這是孔子的偉大,找到極好的方法,解決對於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。但事實如孔子所想的那般美妙嗎?自然沒有,歷史證明了在人心的操弄下,儒家成為後世帝王統治之術的傀儡,成為束縛人心的利器!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ivory892034 發表於 2014-1-17 10:23 AM

我覺得40不惑

也許是   到了40歲  

所見所聞  通通都差不多了

再沒啥  可以感到疑惑的

有點  貫穿天地人感覺

oooooitw 發表於 2014-1-18 10:13 AM

四十而不惑,應該是孔子了然天地之間的真理,以此為準則,不會被世間多變現象所迷惑吧!

real_info 發表於 2014-1-18 06:57 PM

聖人要到四十才能不惑
而我們凡夫 要到何時才能不惑
對於理想抱負的追尋
應該也要能明瞭吧
對於該做的事 或是想做的事
不在猶豫
應該就趨於不惑了
若真能了解天地萬物之理
則就更是不惑了

ashechen 發表於 2014-1-19 10:04 AM

各人認為所謂的不惑
應該是見多識廣..不再對世事一知半解
不過離人生的智慧還是有一段距離
一直要到70才能從心所欲
不再背世事牽絆......
應該就是佛家講的...淡..或者空的境界
不過現在資訊發達
要不惑的年紀應該會提早很多.......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jojb 發表於 2014-1-19 12:01 PM

本帖最後由 jojb 於 2014-1-19 12:01 PM 編輯

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
其實是很難界定的
當不惑就很接近知天命了
如孟子言
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則知天矣

circle2012 發表於 2014-1-19 11:20 PM

本帖最後由 circle2012 於 2014-1-19 11:21 PM 編輯

我想你有幾個部分,需要在釐清清楚一些。

第一,假若孔子的「四十而不惑」是你所指得:「對於人世間的道理想得很透徹,沒有疑惑。」
那麼「五十知天命」你又該如何解釋?為何四十已能對世間道理有透徹的想法,卻仍要到五十才能知天命?
明顯地,不惑不是從透徹道理而言,而是應對各種慾望,皆能加以拒之,或不沉迷在其中。
而在七十而從心所欲,則是更進一步的轉化。

第二,孔子確實是要解決人世間的問題,但答案並非是「禮」。事實上,孔子要解決的是「禮」的問題,因當時禮壞樂崩的年代,「禮」已經缺乏約束諸侯的力量,所以孔子才提出「仁」要賦予「禮」新的生命力量。

第三,「儒家成為後世帝王統治之術的魁儡」,並非每個帝王都把儒家當成魁儡,如果你有注意中國歷史,儒家真正興盛的王朝只有漢和宋,更嚴格而言,只有宋朝。秦,秦始王焚書坑儒;漢儒,夾雜陰陽家思想;魏晉南北朝,清談玄學(道家);唐,佛教傳入;宋,理學(儒家);明,雖有王陽明等明儒,然朱元璋有進行孟子一書的修改;清,大興文字獄。雖我舉出的都是極端的例子,未必是全貌,但從這些部分看來,至少儒家在歷史上被帝王打壓的不在少數。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indubusa1 發表於 2014-1-20 10:23 AM

circle2012 發表於 2014-1-19 11:20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我想你有幾個部分,需要在釐清清楚一些。

第一,假若孔子的「四十而不惑」是你所指得:「對於人世間的道理 ...

非常好的回應,讓我有機會進一步闡述:
1、基本上我無法權威地說明孔子到底他表達的是什麼,我只是要批評孔子的不足,而以「不惑」來開頭。
若論到網友的提問,孔子要過十年才又知天命,也就是他認為不惑與天命的階段有一段不小的差距,需要十年的功夫才能成就。至於其內容為何,是大問題,就不深究了。
2、「吾道一以貫之」為「仁」,確實仁為孔子最中心的思想,而仁的完整表述,為道德,或說後世對孔子最尊崇的,為他復興了道德,復興了以禮治國,以禮規範人世間行為(當法律的地位還在帝王之下時)
3、「儒家成為後世帝王統治之術的傀儡」,指的不是獨尊儒術,而是法家思想由儒家弟子成就,法家思想來自於儒家。實際上儒家的學問也是為了服務政治,這也是為什麼孔子要到處求政治家來給他施展的機會。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19880621 發表於 2014-1-23 11:53 AM

我以為:不惑乃不被世間的凡事擾心,知天命為發現世間的秩序及其道理。

ce000053 發表於 2014-1-31 03:27 AM

不惑者:心力扎根已深,其心曰道心,其力曰定力。三十而立,戮力扎根,使其心田潔淨,道種之根不受雜物侵蝕,待根深扎實之後,四十始見萌芽,道果初成,不論外界風吹雨打,道根已深,道芽不墬,生蕾結果。道心堅毅,持道有成,五十而知天命,天者天理,命者盡性,道也者,盡其天性修其性命,至此法輪常轉,說道教理身行合一。六十而耳順,耳者外音入腦門之徑也,其道智已成,明辨是非,是者持之推廣之,非者略之教化之,不吭不卑,悠悠自然。七十而從心所欲,從其天心守其心欲於內方外圓,言乎道行乎道身乎於道,其性中正,喜怒哀樂於中庸,至此道境大成,身法天地,道法自然,不踰矩。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indubusa1 發表於 2014-2-7 08:08 PM

保守主義的作用
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「正、反、合」的理論,說明現況為正,出現反對或改變的力量為反,正與反衝突激盪後的新現況為合,而新的合又成為正,此正可能會再遭遇欲求改變或反對的反,又再一次地經歷正反合的過程。
釋迦牟尼提醒眾人的「無常」,說明「沒有任一是穩定不變的」,必定會變是定理,只有「真理」才有辦法永遠不變。
保守主義,如同字面上的意思,其心態是保守的,害怕、討厭、拒絕任何的變動,因為害怕變動後自我的利益不見或消失了。因此在中國的保守主義者,堅守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,希望無限上綱的倫理與道德可以保護社會的穩定,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。
保守主義的作用,就是保護社會的穩定,讓既有的體制不會變動,讓一切的事物能萬年不變,沒有變,就沒有惡的、壞的、錯的事物發生,這就是被無限上綱的道德所要營造的價值觀--二元價值觀!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adamyoung 發表於 2014-2-8 12:13 AM

1.不惑在此有層次上的不同!!並不是沒有疑惑!!而是與前面三十而立有很大的關係!!因為30歲立定志向!!但是還對真理感到疑惑!!但是作功夫到40歲以後就能不惑!對自己立定的志業、行為沒有疑惑!!
2.儒家成為後世帝王統治之術的傀儡,成為束縛人心的利器!這句話我不能苟同!!因為儒家思想並不是帝王的傀儡!!而是自己宣稱為儒家子弟的當官者,為求帝王賞識!!販賣儒家知識!!自己甘願做帝王的傀儡罷了!!而束縛人心那是自己被慾望所蒙蔽!!並不是孔子的問題!!是個人修養不足的問題!!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jly419 發表於 2014-2-8 09:01 PM

孔子一生都在復興周朝的"禮",並以此為準則。

況且年至四十,所見所聞亦多,對許多事物字有一定的準則也透澈許多。

andyyan414 發表於 2014-2-12 07:36 PM

在那個年代所遇到的東西可能還沒有很多
也可能是孔子依然洞悉很多人事物
所以才不惑
【聖人千慮,必有一失】
我相信有這句話,總有故事的
能做到不惑的,可能只是問題沒找上你

jimyboy 發表於 2014-2-19 11:35 PM

惑 - 疑惑、困惑。
指的應該是遇到問題不會不知如何處理。
當然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問題,而不是學術上或哲學上的問題~

總不能期待孔老夫子會微積分吧~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頁: [1] 2 3